一九六一年一月一日杨守中序于香港

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自序

窃维以柔克刚,以静制动,以深测浅,以逸待劳;其唯太极拳乎?盖太极拳乃按太极变化之理,阴阳动静之机;心平气和,体松劲柔而富于弹性。是以功能振衰起颓、救弱扶危,事实证明,已为世人所公认太极拳有百利而无一害者也。是以国内外人士不论文武、不计老幼、不分男女多竞尚研习,蔚然成风。然推其致此之由,未始非先曾祖露禅公自陈师长兴学成后,在京师广为授徒;先伯祖班侯公曁先祖健侯公继承遗志,而先伯父少侯公曁先父澄甫公更奔走黄河南北,江淮闵浙间,及粤水之滨,以授拳为己任;广植桃李,克绍箕裘,并能发扬光大;有以致之也。

夫太极拳以十三势功架为体,以推手及散手为用。凡练拳出手之徐疾,举步之高低,身形之俯仰,进退之伸缩,虚实之分配,气息之粗细,以及左右上下之顾盼;均须合乎正规,不违背自然为原则。而推手及散手尤须研求机势。机势者,顺逆向背坚瑕之区别也。机势既得,又求方向,或上或下,或前或后,主动运用,操緃在我。方向又得矣,再求时间之配合,早则我势未完,迟则彼觉而变。三者具能掌握,而又能动之至微,发之至骤,功练至此,渐臻化境;不独身强而已,用以应敌,亦绰绰有余裕矣。余八岁习拳,年十四解悟拳经,通晓刀、剑、枪各法,并为先父之助教。年十九只身赴皖,应芜湖电灯厂厂长之聘,授拳年余;转任教于南京交通部及审计处,此后随先父仆于沪、浙、闵粤间,或为团体之教授或为私人之导师,积教拳三十余年之经验。凡祖宗遗传之拳法及功架,不敢擅自增损,有所变更;是以经余亲自教授者,未有不合乎先人之规矩。惟是我国幅圆之大,人口之多,甲于全球,岂能尽余亲授。是以特将祖传之袐法及余所得之经验,公之于世。民二十二年二月先父所着之太极拳体用全书问世,三十七年再版发行。惟拳贵实用,今特续出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。仍用先父遗照,由余与张世贤君按图比划,并加以变化,嘱张君笔之于书。举凡手眼身步之动态,上下前后左右之转移,以及应敌之变化,均不厌其详加以说明。字斟句酌,数易其稿。务使学者读之明白易晓,按图索骥,不啻耳提面命,恍如身历其境,有举一反三之乐。惟是练拳者,各人赋禀不同,身形各异,而功候又各有老嫩之分。如经余面授者,则按各人不同之点,加以各别指导,较易成就。此情势使然。非余有所自袐,而不尽情叙述。有如医生临床诊病,其对症用药,自较书面问病者收效宏大,是必然之理,此读者不可不知也。

本书乃实写之作,不求工整,袛求达意,决非粗制滥造东抄西袭者可比。至于剑法、刀法、枪法容后陆续编出,以公开家传之袐,而增强民族之体,及国家战斗之力;此余之志也夫,是为序。

 


 

庚子仲张世贤谨序

学太极拳不难,精太极拳为难,而功候臻至炉火纯青得到个中三昧者,为尤难也。何以言之?盖太极拳含有哲学之妙理,太极之变化、力学之作用,而又合乎生理衞生之条件;非仅为技击之用,抑且为道家用以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而助成道体者也。余性好静,醉心道功。于民十四年开始习坐,念兹在兹,弗忘弗助,循序以进,听其自然。民三十九年遇太极拳名师杨守中先生,朝夕过从,相交甚厚,承其指点拳中窔要。因以悟知拳则动中有静,坐则静中有动;互相参证,所得益彰;不特身体日健,而道体亦日增;此真乐在其中,较之名利外在之享受,有霄坏之别矣。

杨师家学渊源,功夫深湛。其手之重、其足之稳、逾于常人。而其身体各部,均可任人拳击;惟人所击之处,即系其发劲之点;跌人于寻丈之外,实属易事。至其与人抟击,则出手之快、变化之多,更不同凡向。是以国内外从其学者,不可胜计。

其先人澄甫公已于民二十二年刋行太极拳体用全书。今杨师以拳重实用,特续出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,以澄甫公双人遗照,与余按图比划,并加变化,且嘱余笔之于书,以公之于世。余慎重从事,不敢以辞害义。本书内容珍贵,公开拳中用法秘传。吾知此书一出,必能纸贵洛阳,见重武林也。

Copyright © 柔靜太極拳研藝社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