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黄健威感言

    闲来好玩易,沉迷之时,废寝忘餐,通宵达旦,视作等闲。因系辞传有『易有太极』之句,故以前每听人提到太极拳,必不其然想起太极,想起易经。然而,就
    『易以天地准,可以弥纶天地之道』而论,天地万物或多少总可被易理解释,不独太极拳也,游泳、跑步、踏单车等,均无不可,若无特别之处,则与一般运动无异,强冠太极之名,似有故弄玄虚之嫌。

    亦曾读过一些太极拳典籍,内容也有解释阴阳易理与太极拳的关系,彷似读堪舆地理,但所述道理亦只轻轻带过,似是而非,纯属寥备一格而已。部份又加插一些高人轶事,什么踏雪无痕呀!飞檐走壁呀!甚是荒诞。柏杨先生曾经在『中国人史纲』说过,『老子和道教的区别,是狗和热狗的区别』,当时我想太极与太极拳的区别大概亦如是而已矣。

    论以太极为基础的学术,以堪舆学为最,但其所重在于应用,不在学理。此类书籍我看过不少,而且十分沉迷,为访名穴,攀山涉水,不辞劳苦,并且乐此不疲。到后来跟岳丈大人谢秉中师父习正宗杨式太极拳,对此有了更多的了解,发现太极拳与堪舆学虽似风马牛不相及,但究其拳架、身法与砂水峦头的要求原则,却原来十分相似。

    太极拳所讲求之『虚实分清』、『虚灵顶颈,颔胸拔背』、『沉肩堕肘』、『立身中正,支撑八方』,就正如堪舆学所讲的『雌雄相见』、『穴星要开面,玄武要垂头』、『传送功曹不高压』、『要向天心寻十度,来脉明堂不可偏』。

    按太极拳用法一书中论太极拳 — 『论太极不在外形之姿式,全在内理劲与气耳,理通之后,神而化之,可成全功。』,青囊经则以『地有四势,气从八方,外气行形,内气止生,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』来陈述形与气的关系。两者殊途同归,何其巧合。

    山川得雌雄相见,生气融聚者,方能浚发灵机。于此处,自有一股八方山水为我而生的感觉;能策令山河之气势。气感而应,故能鬼福及人。太极拳顺阴阳,法自然,原属道家修练,其所本亦与地理同源,以青囊经所言:『明地德,立人纪,因变化,原终始』加之于太极拳,实无不可。

    有此内涵之运动,绝无仅有,若得名师真传,严格操练,恒久练习,所得功效,自应非一般运动可比拟。对此,我习练越久,感受越深。

    岳丈大人所授杨式太极拳秉承正宗,规矩要求严格精微,非一般泛泛可比。在我长期不断的操练中,一般经常出现的指胀穴跳的气感不值多赘矣,但其中有两种体验则比较特别,虽然明知只是修炼过程中的一些现象,不应留恋,但却颇堪玩味,值得一记。

    其一,是在整个套路的演练过程中,身躯若失,整个人进入无重状态,回身蹬腿也好,单鞭下势也好,意到即身到,不花一丝气力。不管进前转后,升高沉低,仿如流水行云,无耗半点能量。诚如拳经所言:『意气君来骨肉臣』,王公真不欺我也!

    另一种现象是在操练时,整个人如被四周大气所压,感觉自己亦重如玄铁巨石,连当时所穿之运动鞋的胶底亦快要被压扁似的,举手投足,更如水中拨浪,力拒千斤。何谓静如山岳,何谓动若江河,今日再读『行功解』,又别有一翻兹味。

    两种感觉均彷似置身于天人合一的境界,耐人寻味。现在重温从前高人轶事,方信其功力之深厚,已臻垆火纯青,引空发放,神乎其技,不禁为之神往。更笑当年肤浅,不知天外有天,就如寒冰浩海,夏虫井蛙又焉能知之。



  • 【返回】
Copyright © 柔靜太極拳研藝社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