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柔靜太極拳研藝社』之緣起要追溯至本社創社社長謝秉中之師傅,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,楊家太極拳始祖楊露禪孫澄甫之子,第四代嫡傳楊守中(振銘)初致香港的第一位弟子,張世賢。六十年代,張世賢壽宴席上倡議創立柔靜太極拳社,以凝聚同門及推廣楊家太極拳藝,將健康帶給群眾,時和議者眾,余允負責籌備,可惜事與願違終成泡影。七十年代承教育司署委授太極拳導師之後,張師重提組太極拳社,亦因時機不就未能成事。八十年代張師騎鶴歸西,組社之事仍未有寸進,吾耿耿於懷,有愧於心。直至一九九二年,因時際會,得各位友好及徒弟協助得以成立,完成師願卸下仔肩,取名『柔靜太極拳研藝社』。瞬間二十五載。冀望將來承先啟後發展更上層樓。
張公世賢原籍安徽省紹興慎餘人,為人謙謙君子彬彬有禮。世代書香,父為撨台,門庭食客逾百,童年及長俱與身懷絕學之士為侶,授與養生之術及儒道之學,及長就讀大學醫科,日寇侵華前為深圳市南頭醫院院長,潛修道學,偶閱張三丰經文,言及太極陰陽動靜之機互補之理,乃遍尋太極高手,幸遇包姓太極拳師願為教導太極拳藝,以三佰元年薪禮聘並包食宿。日寇侵華深圳淪陷,張師避戰亂移居元朗入住大旗嶺筱廬,不求聞達,懸壺濟世,於元朗大馬路永安堂西藥房執業,香港淪陷期間被邀請任元朗區區疫所所長。
和平後,四八年國共交替,楊家太極拳始祖楊露禪嫡孫楊澄甫長男,第四代嫡傳楊守中(振銘)宗師避亂暫居香港,後知悉元朗乃漁米之鄉,生活簡樸,適宜蟄居。當楊氏伉儷與女兒一行數人車抵元朗,於舊墟南門口前巧遇故友灰沙圍教頭聶智飛先生,寒暄之後,聶急速知會張世賢告知其仰慕日久之楊師剛扺元朗,乃聯袂協助搬運行李,並於冠元酒家設午膳。楊師與張公俱為外省人,宛如他嫏遇故知,更為親密。張公得此機遇乃緊隨楊師學藝,二人相處融洽,亦師亦友。張公亦為楊師之家庭醫生,更在元朗為楊師組班授拳,邀紳商名流為數約十二,三人參與習拳,此為楊師扺香港授拳之第一班學生。轉眼兩年餘,此時葉大德四處尋訪楊師下落。兩年後終得知楊師居於元朗,遂加入習拳行列,其後為楊師於西環組班,自此楊師便要從元朗往香港授拳,兩地奔波極為疲累,其後元朗之一眾學生為免楊師疲於兩地奔跑,更為其將來發展設想,於是協助於灣仔駱克道頂讓一層單位,並粉飾後,作為楊師授拳及居住之所。是故楊師與元朗學生之感情特別濃厚。楊師性素低調,唯每年壽誕,元朗之學生皆聯袂到灣仔寓所祝壽,若元朗之學生家有喜事設宴相邀,楊師亦樂於參與,其他者則免矣。張公為追隨楊師學藝,毅然結束元朗業務跟隨到灣仔,經營一中葯店及執業行醫,以方便學藝,用心鑽研及探索楊家太極拳的真諦。三年後中葯店虧蝕殆盡,才折返元朗重操故業,其時亦已得楊師傾囊相授,盡得箇中真傳,學有所成,更悟知拳則動中有靜,坐則靜中有動,互相參證,不特身體日健,而道體也日增,此真樂在其中,較之名利外在之享受,有霄壤之別矣。居港島期間張公協助楊師比劃研討出版「雙人圖解太極拳用法及變化」,筆之於書,拳藝更上一層樓。葉大德亦在此期間拜師,四正四隅用法則由楊師與徒弟葉大德合攝示範,公開拳中用法秘傅。
謝秉中口述:柔靜太極拳研藝社創社社長
(陸燕欣筆錄及圖片蒐集與注釋)
二零一七年
謝秉中師父
陸燕欣女士
卻想查看更多 請按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