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六一年一月一日楊守中序於香港
雙人圖解太極拳用法及變化自序
竊維以柔克剛,以靜制動,以深測淺,以逸待勞;其唯太極拳乎?蓋太極拳乃按太極變化之理,陰陽動靜之機;心平氣和,體鬆勁柔而富於彈性。是以功能振衰起頹、救弱扶危,事實證明,已為世人所公認太極拳有百利而無一害者也。是以國內外人士不論文武、不計老幼、不分男女多競尚研習,蔚然成風。然推其致此之由,未始非先曾祖露禪公自陳師長興學成後,在京師廣為授徒;先伯祖班侯公曁先祖健侯公繼承遺志,而先伯父少侯公曁先父澄甫公更奔走黃河南北,江淮閔浙間,及粵水之濱,以授拳為己任;廣植桃李,克紹箕裘,並能發揚光大;有以致之也。
夫太極拳以十三勢功架為體,以推手及散手為用。凡練拳出手之徐疾,舉步之高低,身形之俯仰,進退之伸縮,虛實之分配,氣息之粗細,以及左右上下之顧盼;均須合乎正規,不違背自然為原則。而推手及散手尤須研求機勢。機勢者,順逆向背堅瑕之區別也。機勢既得,又求方向,或上或下,或前或後,主動運用,操緃在我。方向又得矣,再求時間之配合,早則我勢未完,遲則彼覺而變。三者俱能掌握,而又能動之至微,發之至驟,功練至此,漸臻化境;不獨身強而已,用以應敵,亦綽綽有餘裕矣。余八歲習拳,年十四解悟拳經,通曉刀、劍、槍各法,並為先父之助教。年十九隻身赴皖,應蕪湖電燈廠廠長之聘,授拳年餘;轉任教於南京交通部及審計處,此後隨先父僕於滬、浙、閔粵間,或為團體之教授或為私人之導師,積教拳三十餘年之經驗。凡祖宗遺傳之拳法及功架,不敢擅自增損,有所變更;是以經余親自教授者,未有不合乎先人之規矩。惟是我國幅圓之大,人口之多,甲於全球,豈能盡余親授。是以特將祖傳之袐法及余所得之經驗,公之於世。民二十二年二月先父所著之太極拳體用全書問世,三十七年再版發行。惟拳貴實用,今特續出雙人圖解太極拳用法及變化。仍用先父遺照,由余與張世賢君按圖比劃,並加以變化,囑張君筆之於書。舉凡手眼身步之動態,上下前後左右之轉移,以及應敵之變化,均不厭其詳加以說明。字斟句酌,數易其稿。務使學者讀之明白易曉,按圖索驥,不啻耳提面命,恍如身歷其境,有舉一反三之樂。惟是練拳者,各人賦禀不同,身形各異,而功候又各有老嫩之分。如經余面授者,則按各人不同之點,加以各別指導,較易成就。此情勢使然。非余有所自袐,而不盡情叙述。有如醫生臨牀診病,其對症用藥,自較書面問病者收效宏大,是必然之理,此讀者不可不知也。
本書乃實寫之作,不求工整,袛求達意,決非粗製濫造東抄西襲者可比。至於劍法、刀法、槍法容後陸續編出,以公開家傳之袐,而增強民族之體,及國家戰鬥之力;此余之志也夫,是為序。
庚子仲張世賢謹序
學太極拳不難,精太極拳為難,而功候臻至爐火純青得到箇中三昧者,為尤難也。何以言之?蓋太極拳含有哲學之妙理,太極之變化、力學之作用,而又合乎生理衞生之條件;非僅為技擊之用,抑且為道家用以煉精化氣、煉氣化神、煉神還虛而助成道體者也。余性好靜,醉心道功。於民十四年開始習坐,念茲在茲,弗忘弗助,循序以進,聽其自然。民三十九年遇太極拳名師楊守中先生,朝夕過從,相交甚厚,承其指點拳中窔要。因以悟知拳則動中有靜,坐則靜中有動;互相參證,所得益彰;不特身體日健,而道體亦日增;此真樂在其中,較之名利外在之享受,有霄壞之別矣。
楊師家學淵源,功夫深湛。其手之重、其足之穩、逾於常人。而其身體各部,均可任人拳擊;惟人所擊之處,即係其發勁之點;跌人於尋丈之外,實屬易事。至其與人摶擊,則出手之快、變化之多,更不同凡嚮。是以國內外從其學者,不可勝計。
其先人澄甫公已於民二十二年刋行太極拳體用全書。今楊師以拳重實用,特續出雙人圖解太極拳用法及變化,以澄甫公雙人遺照,與余按圖比劃,并加變化,且囑余筆之於書,以公之於世。余慎重從事,不敢以辭害義。本書內容珍貴,公開拳中用法祕傳。吾知此書一出,必能紙貴洛陽,見重武林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