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黃健威感言

    閒來好玩易,沉迷之時,廢寢忘餐,通宵達旦,視作等閒。因繫辭傳有『易有太極』之句,故以前每聽人提到太極拳,必不其然想起太極,想起易經。然而,就
    『易以天地準,可以彌綸天地之道』而論,天地萬物或多少總可被易理解釋,不獨太極拳也,游泳、跑步、踏單車等,均無不可,若無特別之處,則與一般運動無異,強冠太極之名,似有故弄玄虛之嫌。

    亦曾讀過一些太極拳典籍,內容也有解釋陰陽易理與太極拳的關係,彷似讀堪輿地理,但所述道理亦只輕輕帶過,似是而非,純屬寥備一格而已。部份又加插一些高人軼事,什麼踏雪無痕呀!飛簷走壁呀!甚是荒誕。柏楊先生曾經在『中國人史綱』說過,『老子和道教的區別,是狗和熱狗的區別』,當時我想太極與太極拳的區別大概亦如是而已矣。

    論以太極為基礎的學術,以堪輿學為最,但其所重在於應用,不在學理。此類書籍我看過不少,而且十分沉迷,為訪名穴,攀山涉水,不辭勞苦,並且樂此不疲。到後來跟岳丈大人謝秉中師父習正宗楊式太極拳,對此有了更多的了解,發現太極拳與堪輿學雖似風馬牛不相及,但究其拳架、身法與砂水巒頭的要求原則,却原來十分相似。

    太極拳所講求之『虛實分清』、『虛靈頂頸,頷胸拔背』、『沉肩墮肘』、『立身中正,支撐八方』,就正如堪輿學所講的『雌雄相見』、『穴星要開面,玄武要垂頭』、『傳送功曹不高壓』、『要向天心尋十度,來脈明堂不可偏』。

    按太極拳用法一書中論太極拳 — 『論太極不在外形之姿式,全在內理勁與氣耳,理通之後,神而化之,可成全功。』,青囊經則以『地有四勢,氣從八方,外氣行形,內氣止生,乘風則散,界水則止。』來陳述形與氣的關係。兩者殊途同歸,何其巧合。

    山川得雌雄相見,生氣融聚者,方能濬發靈機。於此處,自有一股八方山水為我而生的感覺;能策令山河之氣勢。氣感而應,故能鬼福及人。太極拳順陰陽,法自然,原屬道家修練,其所本亦與地理同源,以青囊經所言:『明地德,立人紀,因變化,原終始』加之於太極拳,實無不可。

    有此內涵之運動,絕無僅有,若得名師真傳,嚴格操練,恆久練習,所得功效,自應非一般運動可比擬。對此,我習練越久,感受越深。

    岳丈大人所授楊式太極拳秉承正宗,規矩要求嚴格精微,非一般泛泛可比。在我長期不斷的操練中,一般經常出現的指脹穴跳的氣感不值多贅矣,但其中有兩種體驗則比較特別,雖然明知只是修煉過程中的一些現象,不應留戀,但卻頗堪玩味,值得一記。

    其一,是在整個套路的演練過程中,身軀若失,整個人進入無重狀態,回身蹬腿也好,單鞭下勢也好,意到即身到,不花一絲氣力。不管進前轉後,升高沉低,彷如流水行雲,無耗半點能量。誠如拳經所言:『意氣君來骨肉臣』,王公真不欺我也!

    另一種現象是在操練時,整個人如被四周大氣所壓,感覺自己亦重如玄鐵巨石,連當時所穿之運動鞋的膠底亦快要被壓扁似的,舉手投足,更如水中撥浪,力拒千斤。何謂靜如山岳,何謂動若江河,今日再讀『行功解』,又別有一翻茲味。

    兩種感覺均彷似置身於天人合一的境界,耐人尋味。現在重溫從前高人軼事,方信其功力之深厚,已臻壚火純青,引空發放,神乎其技,不禁為之神往。更笑當年膚淺,不知天外有天,就如寒冰浩海,夏蟲井蛙又焉能知之。



  • 【返回】
Copyright © 柔靜太極拳研藝社. All Rights Reserved.